~~<有人愛蔡明亮,有人愛豬哥亮>~~
#鹿阿甲
<花甲男孩轉大人>真的好好看。❤️
其實這部戲雖以阿甲做為主軸,但觀眾也不難發現所有角色都是主角。
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和難堪的一面,導致最終走向眼前的這條道路,而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與自尊,有意無意地開始武裝並傷害對方,將所有傷口撕扯到最大。
但不同於其他純粹灑狗血求收視的台劇,<花甲>藉由阿嬤彌留之際眾人的碰撞,慢慢互相理解、進而包容,最終修復彼此的傷口。
其實是一部很療癒的戲劇。
#是時候二刷了
===
(以下論述不包括台灣偶像劇,那又是另一件事了)
近來台灣戲劇品質越來越高,真是一件讓人開心的事!
我覺得,部分台灣人不懂珍惜自己的文化(甚至看不起),彷彿被碰觸插在肉裡的尖刺一般,只要談及台影台劇就開始毫無來由地在潛意識中習慣自我貶低。
有些台灣人聽到「台灣電影」、「台灣戲劇」在接觸和理解其內容之前,就先批評它無聊又沉悶、沒有價值。
這就有趣了。
舉例來說,有一些三流的美國爛搞笑片為什麼還會被以「美式幽默」開脫,即使它再鄙俗不堪入目沒水準又沒深度,我們還是包容度極高地接受它,並施以幾個「其實還滿幽默的呵呵」類此的評價 #趕快笑不然別人以為我們看不懂。但是面對台灣製造卻嚴苛到近乎後母的地步!
-----
他們愛說台灣電影/戲劇:
1.刻意搞笑->
well,搞笑當然是刻意的,搞笑和幽默不一樣,前者是安排橋段演出,後者是一種氛圍,但高明的搞笑可以塑造幽默,二者並不衝突,更無孰優孰劣。美國喜劇片不會刻意搞笑嗎?美影可以,台影當然也不應如此被批判。
2.沒有深度->
要求每一部作品都是發人省思的鉅作,你是永遠活在哲學經典中嗎?有時我只是想要放鬆而已,不是想學什麼人生大道理啊!
3.太過沉悶->
啊太有深度又會覺得太沉悶,好笑輕鬆又會被覺得沒深度,這種要求,臣妾做不到啊!
4.太低俗->
請先試論低俗定義500字。
-----
當然不可否認,高明的編劇導演可以同時維護娛樂性及深度,讓你看完能如沐春風、哈哈大笑年輕幾百歲的同時、又讓你內心溫熱充實飽滿好像受到蘇格拉底洗禮一般。
但別忘了,主題不同、編導風格不同都是左右戲劇在風格光譜上的重要變因。
有人愛蔡明亮,有人愛豬哥亮,本來就是很正常的事。
甚至每個人在生命的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風格偏好。
(當我在單純無憂的學生時期我可能愛蔡明亮,覺得它的風格有夠虐、心會刺刺的,有夠文青,我就是愛!
可是出社會之後,生活都這麼苦又虐了 #誰能比我慘,我可能更愛豬哥亮修復我受傷的心。)
所以一部作品好或不好,觀眾不要未審先判,先接觸再說話。
-----
每一部好作品都有發酵期,幾部你我都應該聽過的有名台劇,從<痞子英雄>、<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>,到近期<通靈少女>、<花甲男孩轉大人>(甚至整個植劇場系列)都有很重要的影響力。
可是影響力會隨時間減緩,最終被忘記(就像我的臉書剛開始被花甲瘋狂洗板,到現在已無人再提一般),而台灣創作者要怎麼能有動力繼續製作U質作品,就是當你按下遙控器選台、當你選擇花錢買票進戲院時就給了他們能量(和繼續製作的資金)。
有人說,維護台劇台影的人好像不容他人批評自己的觀點(他們稱之為「護航」),但我不這麼認為。
如果評論者真的看過了,大家當然可以討論作品優劣。
但維護者,或許他們的聲嘶力竭,只是心疼許多台灣作品沒有被看見就先被鞭打吧!因為太多台灣人太愛毫無理由地貶低自己的文化和創作了。
台灣一點都不缺好的編劇、導演和演員,只是觀眾的態度可能會決定他們是不是有機會被看見。
===
真的要用這麼可愛的配圖搭這一篇有點嚴肅的文字嗎?可是我就是想說。
#今天比較厚話